首页 >  资讯中心

赵萝蕤汉译《荒原》:“灵芝”与“奇葩”

  

日期:2015-5-9  点击数:9       分享到

赵萝蕤汉译《荒原》:“灵芝”与“奇葩”

  19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百年华诞,该校首次向在各自学术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10位校友颁发了“专业成就奖”,其中名列首位的是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赵萝蕤(1912-1998)。
  赵萝蕤一生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1937年,她的艾略特《荒原》汉译本问世,成为我国汉译《荒原》的第一人。根据赵萝蕤回忆,她是在1935年5月间,无意中试译了《荒原》的第一节。当时,赵萝蕤年仅23岁,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她喜欢写诗并在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上发表过诗作。这一时期,赵萝蕤选修过吴宓讲授的“中西诗比较”、叶公超的“文艺理论”、美籍教授温德的多门法国文学课程,其中包括“司汤达”、“波德莱尔”、“梵乐希”等,而且“对波德莱尔的诗歌养成了强烈的爱好”。由于温德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过艾略特《荒原》一诗,所以赵萝蕤开始对艾略特的诗歌发生了“好奇的兴趣”。在温德的课堂上,赵萝蕤了解了《荒原》中的文字典故,并读懂了《荒原》的基本内容;在叶公超的课堂上,赵萝蕤了解了《荒原》内容与技巧的要点和特点以及艾略特诗学理论与实践在西方青年中的影响和地位。她深知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当时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热得灼手的名作”。
  1936年年底,戴望舒听说赵萝蕤曾经翻译过一节《荒原》,约她翻译全诗。虽然赵萝蕤当时还“没有作过任何形式的翻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她“喜欢作任何新鲜而又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于是,她便在1936年年底用一个月译完了《荒原》全诗并将诗人原注和译者注释整理编译在一起。1937年夏天,译著由叶公超作序,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枪炮声悄然问世。1939年,邢光祖在《西洋文学》杂志上发表评论说:“艾略特的《荒原》是近代诗的‘荒原’中的灵芝,而赵萝蕤女士的译本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那么,赵萝蕤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首艰深晦涩的现代派“怪诗”译成我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朵“奇葩”的呢?
“对作家作品理解越深越好”
  赵萝蕤认为文学翻译中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大致有三种情况:有些作家作品只需要译者有大致理解就可以进行翻译,比如朗费罗的《哈依瓦撒之歌》;而有些作家本身不难理解,但其作品却需要译者做一番比较艰苦的研究工作,比如艾略特的《荒原》;还有一些作品要求译者必须对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意图和特点等都有深刻全面的研究,比如惠特曼的《草叶集》。艾略特认为,当代社会变得复杂多样,因此表现这个复杂多样的时代与社会的诗歌艺术形式就必然变得艰涩。赵萝蕤认为,《荒原》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引经据典太多,而且诗中的典故盘根错节,在结构上有许多交叉点,让人感到“剪不断理还乱”。因此翻译这类作品,译者首先必须认真研究作者和研读作品。

石家庄朗文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电   话:0311-86081331
网   址:www.longwin58.com
商务Q Q:878791033
地   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85号天鸿大厦407室 

友情链接